2025-08-06 07:42:11 点击量:
雷达屏幕一片空白,歼-10C四代机的飞行员冷静而迅速地呼叫支援,似乎这一切都在预示着一场空战规则的突破正在中国领空悄然上演。
飞行员肖楠的无线电呼叫打破了战区的电磁沉默。此时,歼-10C的机载雷达屏幕上完全没有目标信号,单机探测功能完全失效——这是典型的遭遇隐身战机的信号。经过短短几分钟的静默后,突然间无线电中响起了“导弹‘睁眼’!打掉了!”的欢呼声。中国空军再次书写历史,歼-10C首次在体系作战的支持下成功模拟“击落”高代隐身战机,央视也罕见公开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对抗实况。这一事件揭示了空战规则的革命性变化。
这场空战对抗发生在2025年夏季的一次多机型体系演练中。当歼-10C发射导弹后,飞行员肖楠发现雷达瞬间失去了目标锁定,战机立即变成了“空中瞎子”。他心中一阵焦虑,“画面干净,画面干净。”肖楠事后回忆道,“我以为是雷达扰了。”然而,这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迅速作出判断:对方极可能是依靠隐身能力的五代机。关键时刻,肖楠没有慌乱地脱离,而是做出了决定性的选择——保持导弹制导,“只要有机会,我就让导弹追踪目标直到最后一刻!”此时,空警-500预警机通过高速数据链,实时将隐身目标的动态信息传输到歼-10C的座舱,为单机探测的盲点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支持。当导弹终于在末端成功锁定目标并“睁眼”时,这场不可能的逆袭正式宣告成功。
肖楠在事后总结中表示:“没有体系,几乎没有机会击落隐身飞机。”这句话打破了“隐身战机无敌”的神话。这场胜利的关键,正是中国空军构建的“预警-火力一体化”作战体系。演练验证了三重作战合成机制:
1. “A射B导”战术:由预警机或友军机群探测目标,战斗机发射霹雳-15超视距导弹,通过外部平台的接力制导进行精确打击;
2. 电子压制协同:体系内的电子战模块同步干扰敌方隐身战机雷达,使其暴露位置;
3. 数据链即时共享:高速数据链在0.2秒内完成目标信息的分发,构建起高效的联合感知网络。
这一体系的有效性已经在实战中得到了验证。2025年印巴冲突期间,巴基斯坦空军凭借ZDK-03预警机、歼-10CE战机和红旗-9BE防空系统的协同作战,成功击落了多架印度“阵风”战机,并且没有自身损失。空军指挥官王浴乾深刻指出:“联合作战是战斗力的倍增器,未来的战争将是体系对抗体系。”
在“协作区”红蓝对抗训练中,中国空军展现了更为震撼的体系融合能力。在训练中,预警机指挥官发出了明确的指令:“‘敌’方地导已布设,预警、侦察要注意定位,空中飞机做好防护。”紧接着,地空协同作战的各项任务迅速展开:
王浴乾解释道:“‘协作区’训练就是共享‘眼睛’、‘耳朵’和‘拳头’。”这种训练方式,直面现代战争中的核心挑战:如何将预警、侦察、火力、电子干扰等战场模块在短时间内高效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。随着对地打击的精准完成和单元梯次撤离的流畅配合,中国空军正从“单机英雄”到“体系神经元”迈出了深刻转型的步伐。
肖楠在训练后感叹道:“通过这次训练,我发现,歼-10C在体系保障下仍然保持着强大的作战能力!”这一宣言赋予了歼-10C新的战略定位。在“高低搭配”的联合作战模式下,歼-10C的角色发生了变化,成为了关键节点:
- 中距拦截平台:凭借霹雳-15导弹,歼-10C在体系支持下对隐身目标形成威胁;
在东部战区的歼-10C大机群自由空战训练中,这些战机在台岛周边的警巡任务中,曾以实弹威胁外军侦察机撤离。这些90后、00后飞行员的敏捷思维和出色操控,赋予传统装备焕发了新的生命。
歼-10C的成功逆袭不仅改变了空战的规则,更引发了全球军事变革的连锁反应。中国空军作战体系的实战验证,让中国的装备出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溢价,更多国家有可能购买中国的预警机和数据链系统,从而复制“低成本、高网络化”的制胜模式。
这场胜利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击落一架虚拟敌机的意义。传统的军备竞赛逻辑正在被打破:
美国投入巨资打造的隐身机队,可能会被这些联网化的四代机群有效反制,全球的防务战略必将因此重新校准。
在华北某空军基地,肖楠刚刚跨出歼-10C座舱,头盔上仍残留着激战后的汗渍;千里之外的战情中心,王浴乾面前的电子沙盘上,预警机、电子战单元和战斗机的光点交织成紧密的作战网络;而在大洋彼岸的军事智库里,分析员们反复播放着“导弹睁眼”的央视画面,急忙修订空中优势评估报告。
这场胜利的意义,远超单一战术的成功。面对未来作战的挑战,正如中国空军所展现的那样,真正的优势来源于强大的体系整合能力——未来的战争属于那些能共享“眼睛”和“拳头”的军队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